拜访戴先生的这天,持续一周阴天的深圳,难得放晴了。
·
·
驱车来到蛇口南山脚下,乘电梯抵达顶层,一身白衬衫的戴先生迎我们进门。
开门时,一阵风穿堂而过,柔和的光线洒在客厅,自然惬意的感受随之扑面而来。交谈间,戴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关于这个家的设计理念。
从事建筑设计二十多年的他,一直想去探索一些未知性,突破一些东西。这所110㎡新居,是戴先生从建筑跨界室内的新作。
在这里,他突破尺度,为四口之家造了一座诗意烟火共存的小家,观山看海从容自在。
诗意 · 烟火
“自古国人对山水有着一种特殊情结,择一山而终老,一直是拨动国人心弦的那道白月光。”从小生长于山野之间的戴先生,对山水有着浓厚的情感。
这所新居三面环山,正面瞰海,拥有稀缺的山海景观。
戴先生谈起最初的设计灵感,是想在烟火与诗意之间找到平衡,“无论大宅或是小家,生活需要烟火,也需要诗意。”
但在改造之初,很多人都不太看好,认为一百多平住四口之家,肯定要牺牲掉很多舒适尺度。
“但我就是想试试,看能不能有新的突破。”
在这个空间内,如何与山水对话,让自然延伸入室;如何平衡居住功能与舒适尺度之间的关系,既有诗意,又有烟火气,对于戴先生来说,是一次非常有趣且意义非凡的经历。
生活 · 无界
“我觉得家,重要的是要与人的心灵、生活方式契合。”
整个空间,以大面积的素色,流畅的线条,构建起静的秩序。当进入这个家的第一刻,居者能瞬间进入一种静的心态。
客餐厅没有划分明显的边界,客厅、餐厅、阳台连为一体,大面积的玻璃门将室内视野延伸到了室外,山海交融,居者能随时感受自然的存在;
同时,为一家四口释放出足够多的想象空间,闲暇时与家人围坐,或约上好友在阳台闲聊品茗,看山看海,都能找到各自最舒服的方式。
“很多人觉得把书房放在客厅,简直想都不敢想,因为这样会把餐厨关系搞得很乱。但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家办公、学习,生活方式变了。
书房的不同,在于它是为人设,而不是为书设。”
戴先生通过4扇玻璃移门的开与合,人在里面时,与客厅的人交流,或与厨房里的人对话,联通无界,家人间的互动也自然而然的发生。
当门全部合上,既不疏离,亦不打扰,书房便是最好的独处空间。
烟火 · 有序
厨房是承载家人日常烟火的地方,备餐、洗菜、做饭,每一处动线,每一寸尺度,都能看出戴先生对生活多年的沉淀和理解,以及专业层面的解读。
“当结束一天的忙碌回到家中,丈夫洗菜备菜,妻子炒菜炖汤,一边聊聊天,一边有条不紊地就完成了一家人晚餐的制作,少了些许兵荒马乱。”戴先生笑道。
厨房与餐厅的过渡区,讨巧地嵌入了一个转角吧台,轻食烘焙、微醺小酌,居者可以很灵活地面对所有事情。
“看似岁月静好的过道,实则承载了生活的许多琐碎。”
戴先生利用空间的错位,将过道设计为一个360°集成的功能区,转角吧台、客用衣柜、洗手台三者融为一体,极致的收纳,将物品“藏”起来,归还生活一个简洁有序的空间。
“柜子就像一种隐形的家规,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家人的生活习惯。不算大的房子里,有足够的储物空间,一家四口也能过得有诗意。”戴先生说道。
归心 · 阅己
“这个房子最打动我的,是每个房间都拥有大片的山景。
当你坐在窗边,风起时还能听到山上树叶沙沙的声音。我觉得如果空间不能跟这个山进行对话,就是失败的。”
设计之初,戴先生每天找个小凳子在这待着。从早到晚,反复地观察不同时间下光线的变化,以及人在里面的情绪变化。
最后把窗作为了与山沟通的媒介。当清晨醒来坐在窗边,透过窗这扇“眼睛”,能心无旁骛地观山景,听鸟鸣,感受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意。
因距离远近、形势向背的不同,三个房间的山景层次也略有不同,山麓、半山、主峰。
戴先生赋予空间大量的留白,引入葱郁的山景,把生活交给自然来疗愈。
慕然间,见天地、见众生、见自己。
此刻寂静的山林中,虫鸣鸟叫,万物栖息,忙碌的城市仿佛也静了下来。
戴先生站在阳台眺望着远方,过了许久,感慨道:现在人的生活太紧张了,好的空间会引导家人的行为方式、情绪心境,我希望日后居住于此的人是自在随意的,不受空间所局限,亦能拥抱生活的烟火与诗意,观山看海,从容自在……